小果身边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微商,明明从事的是相同的行业,大家的经营风格却可以截然相反。比如有的微商做得小心谨慎,踏实低调,有的就能吹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
但固然微商的种类有很多,差异也很大,却不知从何时起,都被很多人略带歧视地当成了 “不劳而获,不务正业,自欺欺人”的一个群体。
这当然是以偏概全的,但这确实也是很值得思考的。正如最近一位著名导演和一个老资格演员争吵过的那句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公道么?
小果就这个行业跟我的导师探讨过,我们都以为微商本身是一条前途光明的职业道路,不然也不可能很多研究团队成熟的至公司,目前也都在尝试做社群营销了。
但可能目前很多微商的具体操纵,确实有点跑偏了。
微商行业的确有很多适应时代的先进之处,其中特别有价值的,很可能在于它大概是本钱最低的品牌建设,也就是“立人设”途径,所谓“你就是你朋友圈里的样子”。
由于朋友圈人数限制和相对于开放平台不对外公然的特性,朋友圈里的微商具有一些自然的社交上风:维护顾客关系本钱低廉;向顾客传递人设方法简单;塑造顾客认同感情绪直接。这都非常符合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革命》系列书中所提到新型顾客关系趋势。
比起某个名人或者某个电视台纪录片展示的海岛风景,我们更会对朋友圈里显摆自己泡温泉的9宫格自拍图产生共情触动。朋友圈的“基因”里自带“朋友”的概念,它在本质上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消除了很多“阶层”和间隔落差。
然而不论由于直觉失误还是知识不足,一些奇葩微商在没能足够重视起这些微商基础逻辑的同时,急于往朋友圈浮夸地吸引眼球、带货,正迅速摧毁他们自己在社群中经营小本生意的根基。人们对微商的失看和歧视感,也常由此而来。
小果的导师还提出了一个让小果我思考很久的有趣观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是需要背书的,通常来说这种背书是由品牌或名人来完成的。也就是我们影响力概念里常提到的名人效应。很多互联网公司故弄玄虚时提到的“KOL”,就是这个概念的衍生品。
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总具备对大品牌产品的支付能力,那么他们要靠什么来背书呢?
靠朋友的推荐。例如为什么有些电商平台一直在用各种促销策略刺激你,往把它的链接分享给你的朋友,甚至分享给10个新人你就可以提现或获得高额奖励呢?就是由于需要你为它“背书” —— 你在使用这个平台,你信任这个产品。
但是“微商”这种贸易模式为什么在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受到诟病呢?还由于实在太能吹了,人有多大胆,就能多有钱。
为了背书某些产品和服务,部分奇葩微商们,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包装成“名人” “成功人士”。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包装出的“成功人士”,样貌又大多很滑稽。总之这些奇葩微商们,都懒得往想,大家原本找微商买东西,真的是在寻求名人效应么?
当然,这些奇葩现象,可能和人性特点也很有关联,领导力硕士课程中有一个概念是这样的:假如你是一个8分的人,那在你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能吸引的人就是5-6分的人,再低的人看不懂你,再高的人不屑于看你。
很多时候微商需要“拉人头”“拉下线”,需要靠包装自己博出位,再加上现在微商行业“内卷”的程度高,以致于奇葩微商编造的“故事”,只能越来越离奇。
25岁年薪百万?对不起,你在奇葩微商的故事里,只能靠边站,究竟大学创业买10套房的魅力大哥,已经是很多故事标配了。30岁才财富自由?开什么玩笑,22岁买游艇的小姐姐都已经在奇葩微商的朋友圈,混迹三五年了。
然而吹着吹着,奇葩微商还能留住的客户就只剩下还能为这些故事买单的人群,而想从这个人群中榨取价值,就只能继续不中断编造更加荒诞的故事来背书自己的过往和产品。
慢慢的,身不由己,硬着头皮红着脸也得吹下往,就成了大多数奇葩微商的最后结局。
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好几个着名的社交带货平台,就已经“内卷”到了这个程度,一般人还真的“不配”在上面分享自己的“成功喜悦”。明明不错的贸易模式,就这样一点点沦为笑柄。
但这实在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锻炼。究竟只有当你三观端正,这些太过虚无缥缈的成功故事,才更不会往接近、拉拢你。它们究竟还是更愿意往诱导社会层级中,更愿意自我轻视的人群的。
正如张磊在《价值》里面说的一段话:挣快钱能够很快证实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但这无疑是危险的。快钱带来强烈欢愉感的同时,却极易麻痹人们的神经。又由于人生的每次选择都是一次重要的,基于底层信念的价值判定。奇葩微商的玄幻故事们,正不中断地向我们提供完善判定水平的机会。
但我也真实的期待,微商这个圈层能有一天真正的被接纳被理解,就和开实体店的生意人一样,大家没什么不同,不再有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