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是从2014年开始使用微信的。当时那种奥妙无穷的神奇感,至今记忆犹新。亲朋好友近在咫尺,就连美国的朋友都可以一下子视频连线,天涯若比邻。到了今天,微信在全球已有将近10亿人使用,我们已被它深深改变。聊天、发文件、晒图片、看新闻、刷朋友圈、消费支付、创业建群、业务往来、线上学习、情感交流……我们似乎一刻都离不开它了。在疫情期我在学习新的政策法规,我的手机使用时间甚至高达逐日7个多小时。不过,今天就不在这里赘述微信的功能啦,只写些我在使用微信时观察到的现象,只言片语,与君分享。
每个人使用微信的习惯都不太相同。小女孩有很多可爱的表情,回答的时喜欢用“嗯嗯” 、“好哒” 、“亲,在吗?”等等。当自己用这些词汇时,也觉得变年轻、变可爱啦。行业专家、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则相对严谨。也许是由于工作繁忙,回复往往言简意赅,精准到位。有些时候,打字聊天进行了一两个往返,我便会直接打电话过往,但更多时候我当然会提前预约电话采访的时间。
微信朋友圈更是包罗万象,每分每秒都有不同的意识和想法在展现,大家发什么或不发什么,个性化的,专业性的,窃以为都颇有讲究。我们这个圈里大多数以学术内收留讨论为主,大家的个性多是较为内敛的,所以我特别欣赏那些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性情以及对事物的观点和判定放到朋友圈的人。曾经有一篇文章说,要向仍坚持在朋友圈展露自己真实生活的朋友致敬,他们热爱生活,并乐于分享。
语音功能在微信刚刚兴起的时候很流行,一段60秒,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声音,也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间隔。微信群在2015年发起的时候,各大医药群经常有语音的互动,邀请嘉宾往往是一段60秒,大家积极通过语音分享新观点,新知识。《研发客》曾经还有一个微课堂的互动栏目。
到了今天,研发领域还有几个依然非常活跃的群,比如田源博士的中美医药投资群、郑博士的孤儿药群、郑航博士的临研人、顾卫红的朋友群、时占翔博士的COVID-19群、杨颖博士的BIG群和程博士的大湾区群等等。他们仍在默默地坚持,为行业不中断带来新鲜的观点和学习的动力,我也想向他们致敬,
说到微信语音,它的识别功能非常强大,能很快转换成文字。比如我昨天晚上说了一句话“再鼎医药的选题”,它能够精准地显示出“再鼎”二字,丝绝不差,甚至连ICH 、GCP也能转化。因此我经常请采访专家用语音留言,一来起到录音作用,二来可实现文字转化。我固然和百济神州的汪来博士请教的次数未几,但他每次都能很快很精准的发来一段语音留言,对于审稿和佐证观点非常方便和亲切。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不能轻易给别人留言,由于那都是领导的习惯。换言之,语音留言会显得很大牌,只有领导才会拿起手机快速地发一段语音,下属最好打字。我不太清楚这篇文章有什么理论或现实依据,但似乎如今大家确实不再像之前那样使用语音了。即便说,也要说上一句“对不起啊,我用语音给您留言”,表明这是一种不是很礼貌做法。对此我以为大可不必,父母亲戚长辈,都喜欢一次性发好几段长达60秒的语音,听上往特别暖和。在疫情期间,本来见面就难了,语音留言能增进间隔。不过,假如表达不清楚,说话拖沓冗长,一件很简单、打几行字的事,留语音确实会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戴老板,储老师这样高效、简洁风格的人士就果断反对语音。
不过比起电话,语音留言还是差一点味道,我一般只有在对方不太方便接电话或自己不太好意思打过往的时候才会这样做。我个人喜欢跟别人聊天,我觉得假如有时间,打电话比留言好,留言比留文字要好。假如下次您听到我的声音,希看不要介意哈。有时候觉得打字累,有时候特别想说话,拿起手机来,就自然而然地讲了起来。不过,我也会提醒自己要尊重和顾及当下的职场氛围,留言确实要慎重。
最后,特别想问问亲爱的读者,大家用微信的习惯是怎样的?喜欢用语音留言么?